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新书】《我们为什么不说话》|动物的行为、情感、思维与非凡才能。

葛兰汀、约翰逊 品卷一族
2024-12-10

聊天是人们增进了解的常用方法,但假如是面对一只不会说话的动物呢?如何知道它的小脑袋里在想些什么?坦普尔·葛兰汀教授告诉你


核心书摘: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自闭症患者已达6700万,我们中国的自闭症患者超过1000万,其中0-14岁的儿童患病者已超过了20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着。这些自闭症儿童大多在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行为等多方面有发育障碍。自闭症虽然被称为影响儿童健康的第一精神疾病,但它影响的并不是智力。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中的一半以上是智力正常甚至超常的,这些智力正常或超常的孩子有着优秀的机械记忆力,超常的音乐、绘画天赋,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甚至有着特殊的能力。本书作者坦普尔·葛兰汀两岁时被诊断患有自闭症,在跟动物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自闭症患者感知的世界跟动物感知世界的相似性,并因此写了一系列书籍,来帮助那些跟自己一样患病的人。

关于作者:

坦普尔·葛兰汀,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动物科学教授,被业内称为能翻译动物语言的人。

凯瑟琳·约翰逊,博士、作家,研究大脑和神经心理学。

学什么:

1、自闭症患者感知的世界与动物的感知相似

2、通过动物的情感了解自闭症患者的情感

3、如何更好地与自闭症患者相处

在拆解本书之前,先讲一个在豆瓣上有一部评分高达8.9分的传记电影,电影的名字叫《自闭历程》。影片讲述了一个自闭症女孩,她的情绪容易暴躁,很难与无法跟人正常沟通,但她但却有超常的记忆力,她的大脑就像如照相机一样,可以记录下看到的所有细节。也正是因为这个些原因,在被送到乡下接受治疗时,她发现自己这种记住细节的能力能很好地理解动物的感受,在与动物们一起时也是她最快乐的时光。那些被牲畜情绪突然变化困扰的饲养场场主,按她的建议做了调整后,无论是在饲养和屠宰加工过程中,都节约了很多时间和成本,同时也让被屠宰的牲畜在临终时刻少了很多痛苦。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自幼患有自闭症的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坦普尔·葛兰汀。电影就是根据她的自传改编而成。

我们今天共读的这本书《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作者就是坦普尔·葛兰汀。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自闭症患者已达6700万,我们而中国的自闭症患者已超过1000万,其中特别是0-14岁的儿童患病者已超过了20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着。这些自闭症儿童大多在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行为等多方面有发育障碍。自闭症已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把自闭症将其列为儿童精神疾病第一位,并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

自闭症虽然被称为是影响儿童健康的第一精神疾病,但它影响的并不是智力。是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他们中的一半以上是智力是正常甚至或超常的,比如本书的作者。这些智力正常或超常的孩子有着优秀的机械记忆力,超常的音乐、绘画天赋,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甚至有着特殊的能力。

本书因为作者特殊的身份,用自己亲身经历,让人们第一次真正了解了自闭症患者的思维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关爱并治疗自闭症的方法。

坦普尔·葛兰汀两岁时被诊断患有自闭症,直到四岁时才能开口才开始说话,她从小喜欢跟动物相处,在也就是跟动物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自闭症患者感知的世界跟动物感知世界的很相似性,并因此写了一系列书籍,来帮助那些跟自己一样患病一样的人。

坦普尔·葛兰汀她一生致力于研究动物,并提出了“动物图像思维”理论,因为在动物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她获得了动物科学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2010年,坦普尔她入选《时代》杂志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前一百位名人。除了《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这本倾注了30年本书是她专业研究动物三十年心力心血的代表之作之外,坦普尔另外她还著有《天生不同:走进孤独症的世界》《图像思维》《动物使我们成为人》等畅销书。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凯瑟琳•约翰逊,是一位研究大脑和神经心学的博士,主要著作有《影子综合征》《向你的治疗师道别吧》等。

一、自闭症患者感知的世界与动物的感知相似

前面我们谈到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对外界的记忆是机械式的,这就使得他们眼中的世界跟动物看到的世界很类似,很多人正常人可能很难不能理解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对于这一点是怎么说的。

1、作者的经历

作者坦普尔小时候一直为自己是自闭症患者而感到十分自卑,但是到了40岁,她发现自己有一个优势,就是她它能从动物身上发现其他人忽视的东西,这一点连雇用她管理牲畜的饲养场场主人都不具备。

自闭症虽然让坦普尔她在学校和社会交往中困难重重,但她与动物打交道时却游刃有余。她作者的这个经历,正好说明了自闭症患者的思维应和动物思维的相似性,共同的思维模式是她能与动物他们快乐相处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她与动物相处的经历。

小时候,坦普尔作者始终分不清小猫和小狗的区别,这个问题一度十分困扰她。更严重的是,妈妈给她买了一只金毛猎犬,但邻居有一天买了一只德国猎犬,她最初还是没有认出来这是一只狗。直到后来,她发现德国猎犬和自己的金毛猎犬长着一样的鼻子,她才知道原来这也是一只狗。

上学后,坦普尔她经常被同学嘲笑为“笨蛋”或者“录音机”。因为她总是讲一些重复的话,很像一台录音机。比如她喜欢跟别人讨论旋转木马,她就会不断地反复跟别人说“我喜欢坐木马的感觉”,在对方回应之后,她还会把这些话再重复一遍。

因为总被人嘲弄,所以坦普尔她经常跟人打架,妈妈不得不让她转学,这次转学成了坦普尔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新学校的马厩带让她开始了解动物。

原来,学校的校长为了省钱,就买了很多有行为障碍的马,这导致很多同学不仅不能骑马,而且还跟马相处不好。但是坦普尔她不一样,她是唯一一个把学校的马驾驭得很好的女孩子。在骑马的时候,她感觉自己跟马总是心有灵犀,这段经历大大加深了她对动物的了解。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坦普尔她的内心也变得无比焦虑,而拯救她的依然是动物。

有一个夏天,坦普尔她去姑妈家的牧场玩,她看到一群牛被赶进一个“牢靠架”,“牢靠架”是兽医给牛打针时常用的一种器械,主要的作用是把牛夹住,使牛无法自由活动。

坦普尔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以为牛被“牢靠架”紧紧固定住时一定会十分恐惧,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些牛就像初生的婴儿被裹进襁褓一样幸福而安宁。在那一瞬间,她突然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了,她迅速跑回学校,为自己制作了一幅牢靠架,只要趴在里面,她就感觉非常平静。正是凭着牢靠架和学校的马,坦普尔才度过了烦躁的青春期。

上了大学以后,坦普尔她开始研究动物学,同时,为了了解自己患上自闭症的原因,她又开始研究大脑神经学。最终她发现,自闭症患者的神经跟动物的神经很相似。为了证实这个想法,她大学毕业后进了饲养场,专门照看动物。在与动物相处多年后,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她越发肯定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确实跟动物很相似。

坦普尔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而动物的大脑虽然也有三个部分,但是这几个部分是相互独立的,自闭症患者的大脑也是这样。因为这个原因,健康人类可以把所见所闻联系起来进行归纳总结,而动物和自闭症患者就不行,他们只能看到局部细节,无法总结归纳,就像作者一样:自己明明已经有了一条狗,但在看到另一个品种的狗时,还是认不出那也是一条狗,因为她不具备归纳总结的能力。

2、细节化观察

自闭症患者和动物最相似的一点就是细节化的观察,他们看到的是实际的世界,包括人们常常忽视的具体细节,而不是概念中的世界。而正常的人类常将这些细节模糊化,他们的脑海里只有关于世界的总体概念。这种超级具体化是他们看世界最大的特点,坦普尔前后作者花了30年的时间才得出这个结论。

在跟动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坦普尔会随时记下受到惊吓的动物的小细节,她在书中列举了几十种这样的小细节,下面这里我们与大家分享分析一两个。

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一个养牛场,坦普尔作者曾经看到一个细节,过道上有一根金属链在上面吊着,来回晃动,链子其实不是很长,摆动的幅度也不是很大,但每次牛经过那里的时候,都会盯着这个链子不动,而且头还会随着链子的晃动而摆动。为了让牛群继续前进,工人只能使用武力。

还有一次,作者跟牛一起走一个过道,发现过道上掉下来一个白色塑料杯。杯子刚一落地,整个牛群都停了下来,没有一只牛敢从塑料杯上迈过去。工人无法不敢相信,身形庞大庞大的奶牛会被一个小小的杯子吓到,只能拼命地打它们,直到有一头牛踩到杯瓶子上,把它踏进了牛粪里,瓶子由白色变成了褐色,牛群才不再害怕了,一个个顺从地通过了过道,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杯子,居然把牛群拦截了足足15分钟。

坦普尔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很多这样的细节,大多数细节普通人人类都不会注意,但动物却把这些看得很仔细。在观察动物的同时,坦普尔作者经常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不管是视觉还是听觉,她发现自己都跟动物十分相似,就是对细节特别在意。

3、感知能力

通过观察动物的生活,坦普尔发现,动物感知外界的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他们有极端知觉,能感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简直就是聋子和瞎子。

比如,猫的听力特别敏锐,一般来说,人的耳朵所能听到的最高音在2万赫兹以内,而猫的耳朵可以听到的频率高达6万赫兹,在这种敏锐的听觉的帮助下,猫可以听到20米外的老鼠的脚步声;蝙蝠和海豚能利用自带的声呐系统去观察远处移动的物体,飞行中的蝙蝠可以发现远在9米之外的甲虫,还能辨认出它们的种类和位置。

动物能够形成有这样的极端感知主要有两个原因两个特点,:一是动物的感觉器官和人类不同,另一个是其大脑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和人类不同。

关于感觉器官的不同,坦普尔作者给我们在书中分析了大象和家族成员的联络方式。

大象家族即使分开行动几周以后,它们依然可以在约定的时间里在同一地点集合,因为在分开的过程中,它们可以通过气流的震动跟远在几里厘米外的家族成员进行沟通,这种气流是一种超低频声波,可以通过大地传达到远方,人类却无法听到。还有一些科学家观察到,大象甚至可以把脚上的肉垫当作鼓来使用,跺脚就是它们的重要交流方式。

除了感觉器官不同,动物和正常人类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也不一样。同样看到一个事物,常人的大脑会把它归结为概念和图示,最终到达意识的也是这些概念和图示。动物则不一样,他们不会把这每些细节汇总,在它们的眼里,世界就是无数的细枝末节组成的混沌,所以任何一个细节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恐慌。而自闭症患者注意到的也是无数细节,任何细节的变化也同样会让他们惊恐不安,所以在这一点上,自闭症患者和动物是极其相似的。

二、通过动物的情感了解自闭症患者的情感

坦普尔通过研究还发现,自闭症患者除了与动物的感知世界类似,他们的很多情感与动物也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了解动物的情感来了解自闭症患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就就从攻击性、恐惧和认知这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下下动物的情感。

1、攻击性

很多养过狗的人都有经验,虽然狗大多数时候看起来很温顺,但它们天生的攻击性并没有完全消失。坦普尔作者的一位好友曾经养了一只金毛猎犬,这只狗平时十分温顺,可有一天它却突然当街把一只松鼠咬死了,然后还咬着松鼠的脖子兴奋地甩来甩。坦普尔作者的朋友因此十分担忧,其实他不知道,动物在本性中就有进攻性。

坦普尔作者在书中把动物的进攻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掠食性进攻,一种是情感进攻。掠食性进攻主要指追杀猎物的行为,此外的所有进攻行为都可以归结为情感进攻的范畴。

掠食性进攻并不是非只有掠食性动物才有,被掠食动物的大脑也有这种进攻性的神经活动,只是很少被激活。动物的掠食进攻行为也不全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大猩猩这样的动物就是后天学会掠食性进攻的,而猫、狗、马和牛有的半数都是因为后天习得。

掠食性动物都有致命一击的动作。狗和猫通常是一口把猎物咬住,然后用力来回甩。狮子面对羚羊时,则是先咬住它的脖子不放,直到猎物窒息而死。这些动物的致命一击已经成为它们的固定行为模式了,所以新闻里有时候会报道,动物园的饲养员会被狮子咬住脖子窒息而死。

 野外生存的动物和家养的动物掠食性进攻不一样。因为家养的动物根本不需要为食物犯愁,它们的进攻更多的是为了炫耀,就像前面说的的那只狗咬死松鼠,就并不单纯是为了吃它,而只是为了在主人面前炫耀。

而野生的动物就不一样了,一方面它们没有取之不尽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它们还要节约使用体内的能量。所以,野外生存的动物不会见到动物就上,而是会等待合适的时机一击即中。就像我们熟悉的狼,它们盯住一个猎物,会等待很久,有时候还会因为时机不成熟而放弃。

动物的情感性进攻跟掠食性进攻截然不同,情感性进攻是在愤怒驱使下的进攻,往往比较激烈。这种进攻有的是因为恐惧,有的是为了维权,还有的是因为疼痛,甚至有的是病态的进攻。

比如,所有的动物母亲都会为保护幼崽而奋力一搏,哪怕她已经身心疲惫了。所以在饲养场上,一旦母牛看到有人接近小牛犊,母牛就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去。这种进攻就属于恐惧性进攻,因为害怕别人伤害自己的孩子。 

而一只被车撞伤的狗会因为疼痛难忍而野性大发、六亲不认,严重时甚至会咬伤自己的主人。

了解了动物的攻击性,我们再来看看自闭症患者。作者虽然是个女性,小时候被同学起外号叫“录音机”的时候,她依然会跟人打架,这点其实跟动物很类似。生活中,有些自闭症患者一旦遇到陌生人,也会因为害怕而情绪暴躁,突然攻击别人。

2、恐惧

对动物的情感伤害最大的就是让它们感到恐惧。对人类来说,疼痛也许比恐惧更可怕,但对动物来说,恐惧远远比疼痛更可怕。

一般情况下,动物的疼痛感相对较弱,恐惧感则更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动物和人类大脑的构造不一样。动物的前额叶没有人类发达,而前额叶控制的神经正好是对疼痛最敏感的部位。前额叶皮质越活跃,疼痛感就越强,同时恐惧也越少。

有人可能要说,人类也天生就有恐惧,比如怕蛇怕死等等,这不是跟动物一样吗?作者在书中解释说,动物的恐惧跟人的恐惧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是,动物和人类都有与生俱来的基本恐惧,比如人类怕蛇,牛也怕蛇。但除此之外,动物的恐惧又跟人有很大的区别。动物的恐惧超级具体化,这就使得动物的恐惧范围比人类要大得多。因为动物会犯过度归纳的错误,例如一个女人伤害了它,它会认为所有的女人都一样坏;再比如,如果一只狗十分惧 怕热气球,那么,当它看到远在几公里外的天上飘着的热气球时,哪怕那还只是一个小点,它就会感到坐立不安。人类却不一样,就算惧怕热气球,如果只是几公里外的一个小点,也肯定不会惊慌。

不过,恐惧对动物也有积极作用,它们会为了避免恐惧,进化出很多特殊的功能。比如,老鼠对猫的味道十分敏感,就是因为对猫的极度恐惧。

动物是这样,自闭症患者也是这样,很多自闭症患者的父母都知道,他们到了任何陌生的环境都会害怕,见到不认识的人或者动物也是一样,他们的恐惧跟动物非常相似。

3、认知

动物虽然没有跟人类一样的学习能力,但是动物还是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古人送信要靠信鸽,这说明信鸽在识路方面有超强的认知能力。事实上,鸽子比我们想象得要聪明得多,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教会鸽子分辨毕加索和莫奈的画,鸽子学得很快,没用多长时间就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众多画作中把两人的作品挑选出来。但是,当实验人员拿出另一幅与莫奈的早期作品相仿的作品时,鸽子也会把它挑出来,因为太相似,这个错误就跟刚刚入学的美术系学生一样。

科学家认为,动物的认知一般只发生在需要解决新的环境问题的时候。比如,当公牛被栅栏围住时,它会想尽办法突破栅栏,一旦突破,类似的栅栏就再也圈不住它了。但是,公牛只是在面对新问题时才会启动大脑的认知能力,当它不觉得是问题的时候,它就不再动脑筋了。所以,从这个层面讲,动物的大脑是很懒惰的。

动物是这样,自闭症患者也是这样,他们的大脑也相对比较简单,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她大学刚毕业时去见一个教授,教授见她是个漂亮的女孩儿,还穿着短裙,就不断把手搭到她的大腿上。正常女性都会明白这是性骚扰,但是当时的作者就没有想过这些,因为她的大脑里没有这个概念。只是后来她的知识经验丰富了,回忆起这个场景时,她才知道自己曾经遭遇了什么。

三、如何更好地与自闭症患者相处

最后一个部分,我们来谈谈如何与自闭症患者相处。因为作者在书中强调,动物的世界跟自闭症患者内心的世界很类似,所以知道了如何跟动物相处,对治疗自闭症患者的帮助很大。

1营造环境

我们前面说过,自闭症患者对于细节十分重视,一点细节的变动就会引起他们的不适应。所以,我们要为自闭症患者打造一个相对熟悉和温馨的环境,一旦他们熟悉环境后,就不要轻易变动。

另外,我们前面也说过,自闭症患者只能记住图像,但是不会归纳总结,就像作者小时候知道自己的金毛猎犬是条狗,却不能一下子认出邻居的德国猎犬也是一条狗。因此,我们在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时候,就应该多借助图像,用视觉教育工具帮助他们学习。

还有一点,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这就要求我们跟自闭症儿童相处时,尽量采用简洁的语言,如果可能,尽量多重复几遍。反过来,在引导他们沟通的时候,我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他们可能会一直说相同的话,因为语言沟通是他们最大的障碍。

2、了解他们的特殊情感

因为自闭症患者跟动物一样,感情相对简单,对疼痛的感觉不强烈,但是他们很容易受到惊吓。作者在书中书说,他们的恐惧系统跟常人十分不同,那是一种惊恐若狂的状态。她从十二三岁开始就使用抗抑郁药物,因为她总感觉处在紧张状态中。

因为自闭症患者的情感如此特殊,所以在跟他们相处的时候,就要特别照顾他们的情绪,特别是他们感到恐惧的时候,更要多多陪伴。

3、鼓励他们发展兴趣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已知道,自闭症患者也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比如他们有一种“隐藏图像才能”,也就是说,他们对图像有超级敏锐的观察力,能够看出很多常人看不到的细节。1983年,一位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20个自闭症儿童、20个正常儿童和20个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一起进行测试,先让他们看一个形状,比如三角形,然后给他们一个具体的物体图像,比如自行车,让他们从这个物体图像中寻找三角形。试验结果表证明,自闭症小孩的表现最好,这就说明他们也就是说,自闭症孩子的有超常的“隐形图像才能”要明显高于普通儿童的平均水平。

在很多特定情况下,“隐形图像才能”非常重要。有报道说,美国在“9·11事件”以后,很多机场的安检变得更严格了,但负责检查行李的人仍然是以前的那些人,检查工具也没有根本性的改进,工作时困难重重所以危险品漏检的情况仍然难以杜绝。,作者看到这个报道以后就想,如果让有自闭症的人患者去当检查员,是不是能更很容易地把武器等危险品从其他物品中分辨出来呢?

还有一点,自闭症患者对世界的认知是碎片化的,他们一般不会归纳总结,但如果把这个特点发挥到极致,就会产生也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天才画家我们熟悉的梵高,就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他对图像有的超凡的敏锐感受,在他的眼中,所有的画面都是由一个个彩色碎片组成的,在他作画时,这些碎片就从他的印象中跳了出来,所以他的画作更加强调“神”的传递,而非“形”的表现,这也成为他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了一名天才画家。

很多人可能要说,自闭症是现代才有的观念,古代人根本不知道。事实不是这样,虽然自闭症的叫法是现代才有的,但是注意到自闭症是一种病却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

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医书《辨证录》里面就介绍了一种病,叫呆病。书中对这种病的描写是:“人有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馔则不受,与之粪秽则无辞;与之衣不服,与之草木之叶反善。人以为此呆病。”按照这种症状的描述,这应该就是自闭症了。

除此之外,古代医书中也经常出现如“童昏”“语迟”“清狂”“无慧”“视无情”“目无情”等等症状,这应该也是自闭症患者的表现。

对于这种呆病,《辨证录》中还给出了诊断和治疗方法:“治宜开郁逐痰,健胃通气,方用洗心汤、还神至圣汤及转呆丹等。”对于一些症状很像呆病,但起因不同的病症,《辨证录》中也给出了治疗方法:“因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所致者,治宜健脾化痰,方用启心救胃汤、指迷汤等。”

可见,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了自闭症这种疾病,并已经开始运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了。

不过,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下,由于我国古代绝大多数时间处属于农耕社会,很多工作并事情不需要很高的智力水平,基本上只要手脚能动,就能够学会,因此,就算是自闭症患者,通常也能正常生活,所以,估计有些自闭症患者到死可能也没人真的在意过他们的感受吧。

结语

这本关于自闭症患者的书籍就介绍到这里了以上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很多人说,《自闭历程》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更文艺的译名叫《星星的孩子》,因为很多人说,自闭症患者就像是天上生的星星,他们从星空坠落,却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我们今天学习了这本书以后,会发现自闭症患者的世界虽然跟我们不一样,但是同样十分精彩。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相信,只要好好引导,自闭症患者也可以做出非凡的成就,比如本书的作者坦普尔·葛兰汀,她就在动物饲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梵高成为了伟大的画家,还有很多自闭症患者成为了音乐家、科学家等等。只要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耐心,用爱心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就一定可以让他们发出独特的光芒。

编辑孙小莉

相关内容:

《绝非天赋》|剖析智商与天赋的秘密,打开正确成才方式。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精神焦虑症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如何去界定一个人的精神是否正常?

《洞见与责任》|精神分析承担着怎样的社会责任?

《自体的分析》|如何才能修复自恋人格障碍?

《卡夫卡的妄想》|心理治疗为什么是一场没有硝烟、没有流血的战斗?

【经典文学】《邮差总按两遍铃》|如何用黑色展示暴力与美学?

上次推送内容:

【每日新书】《万智有灵》|超乎想象的动物智慧。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我坚信》|被性侵、早孕、吸毒,手握一手烂牌的她,如何实现窈窕淑女梦。

【听读史记学管理】吴王濞列传

【炳泽诗话】自欺欺人

【吃瓜群众不乱扯】C位是由什么决定的?

【党建读书会】06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党建读书会】07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我们为什么不说话》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富甲美国》上

【听读史记学管理】南越列传

【炳泽诗话】我的中国老乡

【严选好书】记住真实的历史才是最大的正能量。

【党建读书会】07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一)

【党建读书会】072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二)

下次推送:

【每日新书】《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富甲美国》中

【听读史记学管理】蒙恬列传

【炳泽诗话】雨后见子桓

【严选好书】无问东西,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党建读书会】0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党建读书会】07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